仅有60余户人家的神坛村是左联创始人、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冯雪峰的故乡,雪峰文学馆是一座植根于神坛村文化遗产资源和冯雪峰个人生涯的专题性文学馆。建筑选址在山脚已挖开的开阔地带。
建筑采用“虚实相间、立体贯通”的庭院建筑原型,化解整体尺度,形成建筑自然通风采光的热力学空间结构。通过四个立体院落与平台空间,打破均质的平面格局,并将建筑体量化整为零,强化出文学馆的“在地”特征。
建筑在垂直方向形成分层,建筑底层架空形成主要入口空间和进入二层屋顶的台地空间;二层则通过平台与白色体量结合,突出建筑漂浮连续的体量感,突出建筑简明而富有力度的形态;建筑屋顶形成深灰色折顶,强化连绵起伏的聚落形态,与群山和村庄尺度相呼应;南端的屋顶平台形成与内院的纵向空间联系,并与后侧的小山尺度衔接。虚空的院落立体相通,结合建筑展厅部分突出的通风天窗,形成室内外良好的热力学气流通路,建筑纵向长轴与东南主导风向一致,是建筑与能量的整体塑形。
建筑的两层大厅构成空间的核心,建筑整体的空间叙事与漫游也围绕此处展开;大厅两侧分别设置报告厅、咖啡厅等构成的公共服务空间,对面一侧则为主要大展厅与办公后勤空间。环绕大厅的楼梯通往二层展厅与咖啡空间,亦可连接文学家驻留工作室与后勤空间。
展厅从一层到二层形成连续内部流线,并与庭院和屋顶平台结合,在面向湖面和村庄的最佳景观处,提供中间暂停休息的观景平台;咖啡一侧也与屋顶露台结合,提供面向村庄的东南向景观,视线迎向神坛村落,与雪峰故居形成“遥相对望”的场景。在严格造价制约下,建筑通过材料物化体现历史文化,使用浅白与深灰色弹性质感涂料对比,体现出具有历史感的沉稳与力度。